“山寨食品”問題存在已有較長時間,盡管市場監管部門對其持續打擊、各企業也長期打假維權,但此類產品依然猖獗,在城市的醫院、車站周邊以及鄉鎮、農村地區尤其突出。兩會期間,本報兩會特派記者釆訪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研發創新部營養健康經理史玉東,他提出了整治“山寨食品”亂象的相關建議。
史玉東指出,2018年,僅蒙牛一家企業就在全國發現了165起“山寨食品”案件,涉及74家違規企業,目前得到查處僅18家。針對“山寨食品”問題屢禁不止,史玉東總結五方面原因:一是可以獲取暴利,在暴利的刺激下,部分制造商和小經銷商敢于鋌而走險制造和銷售“山寨食品”;二是處罰相對過輕,與高昂的利潤相比,制售“山寨食品”的違法違規成本較低;三是執法標準不一,各地執法水平以及法律法規裁量標準不統一的情況比較普遍,存在同類違法違規行為在部分地區受理而部分地區不受理的情況;四是存在地方保護;五是辨偽意識薄弱。
史玉東認為,“山寨食品”的泛濫成因復雜,終結這一亂象不但要從外部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而且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媒體等相關各方形成合力,徹底消除“山寨食品”的生存空間。史玉東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加大對侵犯商標權、外觀專利以及食品質量、虛假宣傳等不法廠商的處罰力度。對于違法違規廠商,除給予巨額罰款處罰外,還應處以食品市場終身禁入。
第二,加大監管力度,打擊地方保護。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牽頭,進一步加強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對本地制造“山寨食品”的違法違規企業打擊力度。打擊行動應做到“回頭看”,防止違法違規制售問題死灰復燃。
第三,加強宣傳教育,提升安全意識。市場監管部門、企業、行業協會應當充分合作,聯合推動食品安全和品牌保護宣傳水平提升,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識假、辨假能力。媒體應進一步加強對制售“山寨食品”違法違規行為的曝光力度,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山寨食品”問題的關注。
第四,推廣攔截方案,凈化電商渠道。建議有關部門在全部電商平臺推廣相關技術方案,徹底消滅山寨食品在新渠道、新平臺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