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是一個涉及種植業、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特殊產業,具有較長的產業鏈。它不但關系著國家食品安全和億萬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也同上游農牧業深度關聯,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生著深刻影響,是真真正正的民生產業。兩會期間,本報兩會特派記者釆訪全國人大代表、蒙牛集團研發創新部營養健康經理史玉東,他提出了提升乳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的相關建議。
經深入調研,史玉東提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五大問題:原料乳生產效率整體不高;儲運、物流環節仍不完善;標準規范陳舊和不完善;乳品檢測能力不能滿足需求;養殖業“貸款難”問題突出。
為切實提升乳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史玉東提出: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出臺針對乳業供應鏈創新的政策措施,著重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因素。加強部門協調,出臺和完善相關標準。
二是推進冷鏈建設。針對我國目前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冷鏈設備數量明顯不足的現狀,需要從兩方面加以改善:一方面政府部門對購買冷鏈運輸設備的企業給予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建立健全冷鏈體系;另一方面加強國際合作、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國產冷鏈設備水平提升。
三是發展第三方檢測。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實驗室提供社會服務,促進檢測的公平公正和科學性,減少重復檢測,提升檢測效率,降低檢測成本。同時,加大檢測技術、設備等的研發投入,加大檢測設備的國產化水平,改變目前檢測技術落后的局面。
四是優化養殖補貼。在加快落實上述措施的同時,針對中美貿易爭端對養殖業影響,采取退稅補償等措施減輕養殖業負擔;針對目前養殖端迫切需求的環保設施,例如沼液還田、管道鋪設、科學施肥設施等加大投入和補貼力度。
五是發展供應鏈金融。充分利用上下游利益聯結機制,依托乳品企業為上游養殖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發揮政策性金融對產業的拉動作用,對大型乳企的供應鏈金融平臺給予貼息支持,開展“政策性金融機構+大型乳企+上游牧場”的信貸模式試點。放大政策性金融的乘數效應,解決養殖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六是加大科研創新投入。首先,貫徹落實國辦和九部委文件精神,出臺具體措施和項目提升奶牛良種化水平;其次,集中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力量,整合資源,加強乳業技術人才培養,鼓勵開展跨國學術交流和技術引進;再次,建議有關部門對于國產不能滿足應用需要的進口加工檢測設備、環保設施設備、實驗室研發儀器設備,及時調整擴大免稅進口科研設備清單,鼓勵企業提升生態環保和研發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