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沈賡前 記者黃永建) 自全面開啟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以來,運城市逐步構建起新形勢下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實踐探索出一條“人大抓監督、政府抓創建、部門強監管、行業嚴自律、社會共參與”的獨特路徑。而這條“路徑”在當前正在進行的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中,同樣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有方向更要有方法,近日,記者采訪到運城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調研員史春剛,他表示,運城市市場監管部門堅持向細節要安全,全力將食品安全保護網織密、織牢。
在談到運城市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時,史春剛說,與其他地市略有不同,運城市在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中,結合當地產業特點,組成了由市場監管、公安、教育、農業農村、畜牧、果業等六部門聯合的“行動隊”。市場監管部門堅持“開門搞整治”,通過調查問卷、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征集食品安全問題線索;同時堅持“關門抓重點”,緊盯“黑工廠”、“黑窩點”、“黑作坊”、農村過期食品、山寨食品、肉類、蔬菜農產品、保健食品等重點領域,嚴厲查處和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
食品流通是食品安全的“敏感”環節,考驗監管部門的智慧。運城市市場監管局按照“經營者是第一責任人”的工作思路,規范食品經營者經營行為,提高經營者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和業務水平,與經營企業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在加大食品抽檢力度和巡查力度的同時,嚴格落實食品召回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制度,也是及時“止損”的有效方法。監管部門積極教育和引導經營者做到對自查中發現的不合格食品,以及監督機關公布的不合格食品,進行及時的召回、下架退市,并做好登記備案。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食品安全藏在細節里。史春剛告訴記者,食品安全歸根結底就是要保障消費者的“三餐平安”。在如今互聯網+餐飲的新形勢下,監管工作更要緊盯細節。運城市市場監管局堅持“以網管網”,確保入網餐飲服務企業全部具有線下實體店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同時加強網絡餐飲服務檢查和網上監測,鼓勵入網企業后廚直播、公布廚房照片或者實時視頻,既順應科技發展形勢,又滿足了消費者的興趣點和知情權,達到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雙重效果。
另外,注重發揮榜樣的力量,在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創建過程中,采取樹立標桿、現場復制、強點擴面、分布實施的方式,在全市打造了一批多層次、全方位、廣業態的餐飲食品安全示范企業。消費者用行動為“標桿”投票,就是對其他餐飲經營者的示范引領。
史春剛表示,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和三級監管責任體系,“智慧食藥”線上巡查,學校食堂“六長”,網絡訂餐“食安封簽”等等機制,就像一張網的每一個結點,它們分工合作,共同發力,再加之以嚴厲查處和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決心和手段,食品安全必將編織成一張社會民生的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