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兒童肥胖的社會化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威脅著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在履職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蠂H文化藝術集團董事長安庭注意到,針對兒童的零食類商品正在對兒童肥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安庭介紹,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兒童食品的專門定義,對“兒童食品的營養指標、安全指標、食品添加劑使用應遵循的標準”并無明確說法。這就導致很多兒童零食以追求“口感”為市場目標,對糖含量不加約束,造成兒童添加糖攝入過多,讓肥胖問題“火上澆油”。
安庭通過調研發現,膳食結構的改變、運動的減少以及不健康飲食行為都會增加肥胖的風險。其中,糖攝入過多被廣泛認定為風險因素。肥胖兒童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3.9倍,肥胖兒童成年后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7倍,兒童期至成年期持續肥胖的人群發生代謝綜合征的風險是體重正常人群的9.5倍。除此以外,肥胖還會影響兒童青春期發育,危害呼吸系統及骨骼,對心理、行為、認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2017年5月,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中指出,1985—2014年,我國兒童肥胖率不斷攀升,目前主要大城市0—7歲兒童肥胖率約為4.3%,7歲以上學齡兒童肥胖率約為7.3%,相應超重、肥胖人數大約為3500萬人。如不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預計到2030年,超重肥胖的兒童數將增至接近5000萬人。
隨著家庭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兒童一日三餐外還有各種零食、甜食,極易造成熱量攝入超標。據有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兒童食用零食的主要原因很簡單,因為好吃,并且吃了上癮,再加之小伙伴之間的攀比心態,約有63%以上的青少年兒童每天都有吃零食的習慣,且時間多集中在晚上,地點多集中在學校周邊和家中。
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兒童食品都以追求商業利益為根本目標。在這一進程中,長期的市場推廣經驗讓廠商們掌握了以口味吸引兒童消費者的若干“秘訣”,其中極為重要的口味就是“甜”。長期迎合兒童特有口味及心理,且在無任何法律法規約束的情況下,庶糖、果糖等便成為了兒童食品特別是零食類商品長期以來的“當家主角”。具有吸引力的卡通造型、色彩鮮艷的包裝之下,這些商品成為我國廣大少年兒童糖攝入的重要來源。反觀國際社會,目前,歐洲所有的食品在包裝上都明確列出了每百克脂肪、鹽和糖的含量,提示顧客健康飲食。南美洲的智利等發展中國家也出臺了《食品貼標簽法》,規定對高熱量的食品或飲品,需做出醒目警示,讓消費者能夠快速了解食品成分。
2013年,我國頒布實施《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要求列出食品營養標簽“4+1”信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以及熱量,并不顯示添加糖具體含量,也無任何高糖、高脂等警示語,亦未有兒童食品的“安全標準規范”來對應。安庭認為,政府部門不宜直接干預居民的生活方式,卻可以從供給側的商品著手進行相應規范,至少要求其在商品包裝上做到告知與警示,這一點是有操作性的。
對此,安庭建議,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強制在兒童食品特別是零食商品的外包裝上,標注清晰的糖含量及相應的警示語。具體包括:對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或配料表進一步細化,要求兒童食品必須標出相應成分的含糖量及其折算的熱量數值;食品行業盡快出臺兒童食品含糖量標準,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應法規中,對含糖量做出約束與規范;由食品安全法規定在含糖量高的兒童食品中標明“過度攝入糖分有害健康”等警示語,用規范字體、字號給予標出,提醒消費者規避相應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