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天氣多變,忽晴忽雨,但在溫嶺市箬橫鎮東浦農場的星星曙光生態農業園的“智慧櫻桃番茄玻璃棚”內,日夜溫度分別保持在15℃至18℃、20℃至25℃,濕度70%左右。(3月22日《臺州日報》)
現代信息社會,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于農業發展而言,智慧農業是大趨勢、大方向,而且大有可為。這幾年,臺州通過政策研發、裝備升級、科技助力,傳統農業正朝著智慧農業大步邁進,并且呈現出勃勃生機,讓農民搭上了致富增收的科技快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里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對臺州來講,要更加注重科技和裝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賦能,為智慧農業發展配備強有力的“馬達”“引擎”。讓農業裝備“硬起來”,既要借鑒他山之石引導農民積極主動投,也要運用專項補貼鼓勵農民大膽投,還要通過技術指導幫助農民科學投,讓無人機、農村千兆光網、一體化農情監測系統、遙感高光譜數據處理等新裝備、新農機、新技術大行其道,推動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
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高地,“軟服務”至關重要,這已經成為臺州繞不過的現實課題。一方面要構建科研服務體系,把實驗室搬到地頭,將論文寫在田間,加強科研攻關,破解技術短板,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鏈條,幫助農民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后一米”。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搭建“云端”信息平臺,強化產銷供給預警,全面提升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
在數字化的時代浪潮中,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從臺州的實踐來看,這幾年立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過科技特派員下鄉、農民夜校培訓等途徑,積極教授農民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使其對手機APP、遠程操控等先進技術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在此基礎上,還要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專項培訓,共同迎接智慧農業的春天。
智慧農業發展天地寬,這亦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要堅持科技賦能、裝備助力,軟硬兼施、內外兼修,就能穩住“糧袋子”、鼓起“錢袋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徐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