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蓄水、插秧……虎年春節期間,祖國各地普降瑞雪,56歲的湖南農民劉樹貴卻在海南省東方市的艷陽天里,卷起褲腿光著腳在雜交水稻南繁制種基地里忙得不可開交。
“在海南做南繁務工,既是生活,又是熱愛?!边@是劉樹貴在海南過的第36個春節,不能回家過年,劉樹貴心里雖有遺憾,卻又認為值得。劉樹貴笑著說,自己每年在海南待6-8個月,主要從事雜交水稻南繁制種生產管理,今年管了600畝基地,每天工資140元,每季每畝管理費有40元,還有一定產量的提成,半年時間能有個五六萬元收入。
劉樹貴所在的基地是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樂南繁)2萬多畝南繁育制種基地中的一部分,每年像他這樣的季節性南繁工人還有600多名,他們每年冬春南下海南從事南繁務工,夏秋季節返回老家或務農或接著做水稻制種,已成為南繁制種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由于常年從事雜交水稻南繁制種,大家更習慣叫劉樹貴為“劉專家”,他對水稻管理有章法,每個流程早都印在腦子里、爛熟于心。采訪當天,劉樹貴正帶著工人配合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的兩位老師拉線分區,準備開展水稻綠色栽培示范。
海南作為我國重要的南繁制種基地,每年承擔了國內水稻等作物30%的制種工作。以雜交水稻為例,每年南繁制種面積占到全國的16%以上,產業穩定發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
水稻制種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季節性、時效性強,一旦哪個環節耽誤,就會給制種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農樂南繁董事長王仕明稱,由于雜交水稻南繁制種面積大,每年春節前后插秧時節勞動力緊缺,工價也水漲船高,是當地農民務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單插秧一項,公司2萬多畝基地一季的插秧費用就是近千萬元。
除了南繁制種,農樂南繁還聯合海南大學、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開展水稻育種和綠色高產栽培示范,多年來累計篩選出多個適宜海南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其中“九九新香”鮮米獲得2021年海南好米金獎。同時,還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合作,參與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產值,穩住雜交水稻制種產業,越來越多像王仕明這樣的南繁制種人開始探索多元化發展,嘗試一季制種、一季玉米、一季常規稻,采取水旱輪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開展循環種植,推出鮮米概念,每兩個月種植一批,保證新鮮香米周年供應,讓更多的南繁育種成果在海南就地轉化,助力當地農業提質增效。(操戈?鄧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