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越來越多,未來是一種趨勢,從法律和監管的角度上說應該給予有針對性地保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食品安全,而不是包裝、產品標識這樣的外在形式上。
據媒體報道,重慶的王女士在賣出150份扣碗類熟肉產品時,雖然進行了真空包裝,但因沒有標注產品相關信息,被買家舉報為“三無產品”,告上法庭。該案近日二審判決,王女士退還4500元貨款并給予10倍賠償,共計約5萬元。王女士想不通這個結果,表示將繼續上訴。律師認為,散裝食品也要有標簽,否則會被認定為三無產品,要承擔法律責任。
王女士經營著一家叫“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的網店,和婆婆及丈夫一起專門賣自制的風味美食,幾年來一直頗受歡迎。去年7月,男子邵某向她訂購了150份扣碗類產品,總價4500元,說是單位團購。王女士沒有想到,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收到貨的邵某以“三無產品”為名,一紙訴狀告上法院,要求王女士退還4500元貨款,并按貨款的10倍金額予以賠償。對王女士一家而言,這無異于一場無妄之災。
網友對王女士的遭遇大多持同情態度,還有不少網友以購買產品的方式,支持王女士。事實上,像王女士這樣靠手藝來掙錢養家的人在現實中并不少見,尤其是短視頻興起之后,這類“私人定制”性質的風味美食在流量加持下,頗受市場歡迎。但因為規模小,多數是家庭作坊式的運營,缺乏企業資質,在具體操作上可能不是那么規范。通常情況下,他們依靠的是口口相傳,沒人會在意產品標識之類的東西,王女士的遭遇,的確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邵某的做法雖然挑不出毛病,但確實一言難盡。按王女士的說法,“邵某2019年就盯著我了,后來還混入了我們的會員群。那個扣碗,他一開始買3份,還說好吃,后來一次買150份,然后就直接到法院起訴”,其目的顯然并不單純,而以買家為名,行舉報之實。這種破壞和透支社會信用的行為,很令人反感。
應該不難看出,邵某其實就是一個職業打假人。對于職業打假人,法律雖然不禁止,但一直以來都頗受爭議。我個人以為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如果以監督食品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為目的,這樣的職業打假人值得尊重。但如果以獲得不當利益為目的,則很容易劍走偏鋒,把法律當成牟利工具,甚至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邵某顯然屬于后者。雖然在法律上他是獲勝的一方,但以不光彩的手段打擊小商戶,道義上很難獲得支持。
但同情歸同情,法律歸法律。雖然情感上我們支持王女士,不恥于邵某的舉報,但法律是剛性的,只認事實和證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法律并不禁止出售散裝食品,但要求在外包裝上標注食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地址等信息。此外,邵某是不是惡意舉報,以及有沒有從中獲利,并不影響其索賠的正當性。
這個案例頗具代表性,同時也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像王女士家這樣的“私人定制”,豐富了市場,讓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很多人喜歡的,就是它的獨家性和原汁原味。如果都按標準操作,工業化痕跡太過明顯,很可能就失去了原來的風味。但如果不加以規范的話,確實存在安全隱患。這其中如何平衡,需要商家反思、改進。
“私人定制”越來越多,未來是一種趨勢,從法律和監管的角度上說應該給予有針對性地保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食品安全,而不是包裝、產品標識這樣的外在形式上。很多時候,產品包裝和產品質量、安全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老壇酸菜,證照齊全,包裝精美,還不照樣出事?(吳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