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工作關系國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
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底線,一定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守護“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行業部門要以“嚴”字當頭,樹立超前意識,推動監管始終“跑”在風險前面,查漏補缺,舉一反三,嚴格食品生產許可,加強食品生產監督常態化檢查,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及時揪出“害群之馬”,為消費者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同時,要督促企業落實好食品安全領導責任、管理責任、風險管控責任、檢驗檢測責任和食品安全投入責任,確保食品生產持續合規,出廠食品質量安全。此外,還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推動實現食品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順向可追蹤、逆向可回溯、風險可管控。
對食品生產經營主體來說,食品安全是決定自身發展的生命線。消費者只會選擇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的生產經營者,那些對市場缺乏敬畏之心、只看重眼前“蠅頭小利”的,終將被淘汰。因此,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要愛惜自己的“羽毛”,珍視消費者的信任,從內部把控好食品產供銷的各個環節,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和服務作為立身之本,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維護食品安全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治共享。當前,一些地方組織開展了食品安全“你點我檢”活動,對群眾有指向性的、可能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食品第一時間安排抽檢,并向消費者公告抽檢結果,開展風險提示和消費引導,依法對不合格食品進行查處。此舉充分發揮了群眾的參與和監督作用,把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力”引導轉化成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監督力”,可圈可點。各地要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手段和機制,繼續支持食品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提升質量標準,暢通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最大限度調動全社會參與食品安全的積極性,全方位、多角度織密食品安全立體監督網,營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格局。(趙楊博)